2025-04-27 IDOPRESS
最近几年,每逢各类假期,都有一类很精明的朋友会在各大OTA平台上蹲守,相比于熬夜抢高铁票,他们抢的是价格跳水的机票,但是就在最近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,五一预计中的机票价格跳水似乎没有如期而至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捡漏无望到底该怎么办?
五一预计中的机票价格跳水不会来了?
据新周刊的报道,快到五一了,还没有“抄底”买到机票的打工人焦虑情绪正在社交媒体上蔓延。4月下旬,打开小红书、微博、各大旅游群,“机票怎么还不跳水?”成了热搜评论区的统一口号。有网友晒出深圳飞成都的票价,4月23日仍坚挺在全价。
有人在评论区咬牙自嘲:“这不是等跳水,这是在等航司反杀。”有人总结得更直白:“航司精准避开五一,这哪是跳水,这是滑水——往后滑。”评论区更是不乏有大量用户绝望地祭出“反杀熟大法”,祈祷自己想买的机票能顺利“降价”。
数据不会说谎,民航飞行数据App飞常准显示,今年五一,大部分航线即使有降价,也都在5月3日之后,十分精准的“跳”过了打工人的假期需求,把“跳水”变成了“收网”。而就在去年五一到国庆,每逢节前,机票价格还比A股跌得更惊心动魄。
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,4月24日,去哪儿旅行发布“五一”大数据预测报告。数据显示,今年“五一”机票酒店预订量稳中有升。去哪儿数据显示,不少旅客选择“年假+五一”错峰出行。从客流来看,从4月29日开始起量,到4月30日达到节前高峰。节后客流从5月3日开始攀升,到5月5日达到节日期间最高峰。由于不少旅客利用“年假+五一”错峰晚回,节后一周客流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,一直持续到5月11日,长尾效应明显。机票价格与出行量成正比。5月5日出行的机票平均价格最高,其次是4月30日,节中5月3日的价格最低。去哪儿建议,还未购买机票的旅客,可以考虑错峰买票出游。
而央视给的数据则更加可以说明问题,截至4月24日,“五一”假期国内航线机票预订量超542万张,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1%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热门城市依旧是最集中的出发地和目的地。西南及西北方向的旅游航线,预订增幅最为显著。当前,“五一”(假期)预售速度加快,4月30日和5月1日的预售出票量比较高。从平均支付价格上来看,热门目的地有七成以上的机票价格同比上涨,但是得益于燃油附加费降低,上涨幅度大多在2%至5%之间。
为啥之前的捡漏变得没希望了?
临近五一,还在等“机票跳水”的网友,越来越慌,“等等党”们在评论区交换信息的同时,也在各自盘算最后的“出手”时机,只是今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?
首先,节前机票跳水的预期到底是怎么来的?在过去的出行市场中,消费者普遍秉持着一种“越临近起飞日期机票可能越便宜”的认知,这种观念并非空穴来风,其根源深深植根于航空公司过往的定价策略以及市场供需格局。
航空公司传统的定价模式堪称一场精妙的利润最大化博弈。它们熟练运用价格歧视策略,将每一张机票都视作独特的商品,根据不同乘客的需求弹性、购买时机、行程灵活性等诸多因素进行差异化定价。对于那些早早规划行程、对出行时间要求严苛、购票果断的商务旅客或追求安心的游客,航空公司会锁定较高的价格,这类乘客通常对价格不太敏感,更注重行程的确定性和便捷性;而针对临近起飞、行程安排较为灵活、对价格高度敏感的旅客,航空公司则适时抛出低价票,以填充航班剩余座位,实现边际收益。例如,在一些旅游淡季或者非热门航线,常常能看到临近起飞前一两天,机票价格断崖式下跌,低至一两折,吸引那些捡漏的游客,确保航班不至于带着大量空座起飞,造成资源浪费。
与此同时,前些年国内航线运力扩张的步伐迅猛,近乎有些“野蛮生长”。各大航空公司竞相购置飞机、开辟新航线,导致国内航空市场运力逐渐饱和,甚至在某些时段、某些区域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。以一些旅游热点城市之间的航线为例,在旅游淡季,往往一天会有多个航班密集执飞,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。为了抢夺有限的客源,除了比拼服务、时刻等要素外,价格战成为家常便饭,临近起飞日期大幅降价甩卖机票便是直观体现,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心中“节前机票跳水”的预期,似乎每到节假日前夕,只要耐心等待,就能等到性价比超高的机票。
其次,航空公司为什么今年不这么玩了?其实,当前航空公司的变化也是很正常的,我们已经观察到了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现象:
一是航空公司开始利润优先,降价促销逐渐减少。如今,航空公司的经营理念悄然发生关键转变,从曾经片面追求上座率转向对利润的深度挖掘与坚守。“宁愿坐不满也不愿意放弃利润”成为行业新共识,这背后是航空公司成本结构的沉重负担与盈利诉求的凸显。
一方面,燃油成本、飞机租赁或购置成本、机组人员薪酬等固定开支居高不下,即便航班有空余座位,低价售出机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可能仅仅勉强覆盖变动成本,却无法对固定成本形成有效摊薄,甚至可能因过度降价引发亏损风险。就拿南航和去哪儿的争端来说,看似是合作渠道的摩擦,实则折射出航空公司对票价主导权的强势回归,不愿再依赖第三方平台通过大规模补贴、降价促销来换取上座率,而是试图自行掌控定价权,摒弃过去为填满座位而盲目降价的粗放模式。另一方面,随着航空市场竞争逐渐从单纯的运力比拼迈向品牌、服务与收益管理的精细化角逐,航空公司意识到低价策略虽能短期内提升上座率,但长期会损害品牌形象,让消费者将廉价与低质划等号,且容易陷入恶性价格战泥潭,压缩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。所以,如今航空公司在定价时更加谨慎,折扣力度收紧,那些曾经常见的临期超低价机票愈发难觅踪迹,节前期待机票大幅跳水的概率也随之锐减。
二是运力结构发生变化,国际增加国内减少。今年,航空公司扩大了国际航线的投放,同时降低了国内航线的投放力度。3月上市公司国内航线运力投放同比下降约3.2%,而国际航线运力投放同比提升约28.9%。随着国际线需求的恢复,堆积在国内线过剩的运力向国际线回转。这种运力的重新分配导致国内航线的运力相对减少,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。在这种情况下,航空公司没有降价的动力,反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保持较高的票价水平。
在这种供需格局下,国内航线供不应求的矛盾凸显,尤其是在五一这样的出行高峰节点。以往供大于求时航空公司为求生存竞相降价的场景不再,如今哪怕是临近五一,航空公司凭借相对紧缩的运力供给,在定价上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,机票价格自然坚挺,甚至提前许久就被预订一空,留给消费者等待跳水捡漏的空间被极度压缩。
三是国际争端导致新增运力减少,自然带来了变化。当前,国际贸易摩擦还在持续增加,全球航空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,全球最大的客机生产商波音公司生产环节的波折不断,从零部件供应链危机到技术研发难题,再叠加前几年的质量管控风波,使得新飞机交付周期延长、产量下滑。这一连锁反应传导至航空公司端,直接导致新增运力投放乏力。
对于航空公司而言,飞机是拓展业务、增加航线班次的关键生产资料,波音客机引入放缓意味着短期内运力补充受限。在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升温,尤其是像五一这种全民出行热潮涌动的时期,航空公司无法像过去那样迅速购入新飞机、开辟新航线来缓解运力紧张局面。现有机队规模增长停滞,只能在有限运力下优化航线排布,优先保障热门航线、高收益航线的运营,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航线机票供需失衡,价格下行动力不足,消费者期盼的节前跳水更是难上加难。
第三,捡漏无望的等等党们到底该咋办?对于那些原本寄希望于五一假期机票价格跳水从而捡漏的人来说,面对当前的形势,可能需要尽快调整策略,寻找新的替代方案。
火车票一直以来都是中短途出行的热门选择,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,其性价比优势更加凸显。虽然五一火车票的预售已经基本结束,但仍有部分余票会在后续的退票、改签过程中放出。旅客可以密切关注12306官方网站或手机APP,利用其提供的候补购票功能,提高购票成功率。此外,一些热门线路可能会在节假日期间加开临时列车,这也是增加购票机会的途径之一。还可以尝试购买联程票,即通过中转的方式到达目的地,虽然行程可能会稍显复杂,但往往能够增加成功购票的几率。
错峰出行是打破五一出行票价僵局的另一关键策略。五一假期前后,客流呈现明显的“潮汐现象”,假期首日与末日往往是出行高峰,机票价格居高不下;而假期中间时段以及假期前后一两天,人流相对分散,机票价格落差较大。旅客若能灵活调整工作安排、请假事宜,避开4月30日、5月1日的出行洪峰,选择在5月2日、3日甚至4日出发,不仅能享受到更为宽松的购票环境,还有机会邂逅航空公司为刺激后期出行推出的优惠票价。同样,返程时也可提前至5月4日或延后至5月6日之后,此时航空公司为避免航班过低上座率,往往会适度降价促销,吸引剩余价值敏感型旅客填补座位。
因此,今年想要通过等等来获得低价机票的可能性正在快速降低,赶快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,这可能才是大多数人必须要考虑的事情。
(责任编辑:zx0600)